液晶彈性體(LCE)驅動器因其輕量化、高應變和快速響應特性,在生物醫療、環境探測等領域備受關注。然而,其有效驅動依賴于介晶排列的精確編程與幾何形狀設計。傳統編程方法(如表面錨定、電磁場調控、機械拉伸等)受限于幾何依賴性:光固化存在陰影區域無法固化,熱固化需持續外力固定形狀,剪切擠出則同步限制形狀與排列設計。這些局限性嚴重阻礙了復雜結構LCE驅動器的開發。
浙江大學謝濤教授、鄭寧教授團隊提出一種基于自由基擴散的“變形驅動”策略,突破了幾何形狀對LCE驅動器的制約。該方法僅需將LCE浸泡于過硫酸銨(APS)水溶液中,自由基即可自發滲透網絡并引發殘留丙烯酸酯交聯,固定變形結構與介晶排列。該過程無需外力維持、加熱或光照,適用于3D打印、折紙、模塑等任意復雜幾何結構,實現了高穩定性(140℃下循環穩定)和可逆驅動應變(最高達110%)。相關論文以“Geometrically insensitive deform-and-go liquid crystal elastomer actuators through controlled radical diffusion”為題,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技術原理與驗證
圖1 揭示了傳統方法與新策略的差異:光固化受陰影區限制(圖1a),熱固化需夾具維持拉伸(圖1a);而新方法通過折疊LCE并浸泡APS溶液(圖1b),自由基擴散觸發殘留丙烯酸酯交聯(圖1d),永久鎖定折痕處的介晶取向(圖1c)。實驗證明,含丙烯酸酯的LCE(如RM82單體)是實現該過程的關鍵(圖1e)。
圖1 | 自由基擴散實現的LCE排列與驅動 (a) 傳統排列固定方法:光固化受幾何結構陰影區限制;熱固化需夾具維持外力。 (b) 本工作通過可控自由基擴散固定排列的流程。 (c) 介晶排列機制的網格示意圖。 (d) 丙烯酸酯自由基聚合反應式。 (e) 可用LCE組分(液晶單體、間隔基、交聯劑及硫醇-丙烯酸酯/烯烴體系)。
圖2 通過水凝膠自由基監測系統驗證擴散機制:APS溶液滴加于LCE薄膜后,硫酸根自由基穿透材料,使含木犀草素鈉鹽(XO)和Fe2?的指示劑由橙變紫(圖2a-b)。FTIR光譜顯示浸泡后丙烯酸酯雙鍵特征峰(811 cm?1和1637 cm?1)消失(圖2d-e),證實自由基引發交聯(圖2c)。
圖2 | 自由基擴散與反應機制 (a) 自由基擴散監測示意圖:硫酸根自由基(SO??)將Fe2?氧化為Fe3?,與木犀草素(XO)形成紫色復合物。 (b) 自由基擴散結果(隨時間推移出現紫色斑點)。 (c) 添加APS溶液前后LCE前體狀態(左:液態;右:凝膠化)。 (d-e) LCE薄膜浸泡APS前后的FTIR光譜(雙鍵特征峰消失)。
驅動性能優化
圖3 量化了驅動性能:經APS處理的單軸拉伸LCE薄膜(預應變120%)表現出110%可逆應變(圖3a),遠優于去離子水對照組。WAXD和偏光顯微鏡證實驅動源于各向異性排列(圖3c-d)。APS濃度存在最優值(4 wt%),濃度過高會因氧氣生成降低效率(圖3e);交聯密度也需平衡,EDDET/PETMP摩爾比為4時驅動應變最佳(圖3f)。增加殘留丙烯酸酯可縮短浸泡時間至1小時(圖3g),預拉伸應變與驅動應變成正相關(圖3h-i)。
圖3 | LCE驅動性能 (a) APS溶液與去離子水處理的LCE驅動應變對比。 (b) 加熱/冷卻循環下的可逆驅動行為。 (c) 編程前后WAXD圖案(各向同性環→各向異性弧)。 (d) 排列LCE的偏光顯微鏡圖像。 (e) 驅動應變與APS濃度/浸泡時間的關系。 (f) 驅動應變隨交聯劑含量與浸泡時間的變化。 (g) 殘留丙烯酸酯含量對驅動應變的影響。 (h-i) 驅動應變與浸泡時間(h)、預拉伸應變(i)的關系。
復雜結構制造
圖4 展示了多工藝兼容性:DLP 3D打印的章魚結構(圖4b-c)、模塑成型的鱷魚/海星(圖4d)、壓印定制的可視化圖案(圖4e)經APS浸泡后均實現穩定熱驅動。圖5 進一步將LCE應用于折紙藝術:Square-Twist折紙(圖5a-b)通過彎曲自由度存儲彈性能,實現穩定折疊;千紙鶴與飛機(圖5c)可逆展平與立體變形;多層折疊的蝦蛾結構(圖5d-e)甚至實現3D-3D形態轉換,突破現有編程極限。
圖4 | LCE 3D結構的制造與編程 (a) DLP 3D打印裝置及LCE樹脂配方(含光引發劑Irgacure 819)。 (b) 3D打印章魚的編程與驅動行為。 (c) 打印物體的可逆驅動(浸泡24小時)。 (d) 模塑成型3D結構的驅動(箭頭示拉伸方向)。 (e) 壓印技術實現的可視化圖案可逆切換(浸泡4小時)。
圖5 | LCE折紙 (a) 由方形/菱形面板構成的Square-Twist折紙折疊過程。 (b) 不同折紙圖案的設計與驅動行為。 (c) 千紙鶴/飛機的2D-3D可逆轉換。 (d) 多層折疊的蝦/蛾結構。 (e) 蝦/蛾的3D-3D可逆形變(白箭頭示驅動方向)。
應用前景
該技術通過水溶液自由基擴散實現LCE幾何不敏感編程,為軟體機器人設計開辟新路徑。未來可通過調控擴散動力學設計空間異質介晶排列,進一步提升驅動復雜性。工業應用中可采用環保型過氧化氫替代APS,結合實時監測確保大規模生產穩定性。該方法普適于多數丙烯酸酯LCE體系,有望推動驅動器與軟體機器人的規模化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