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西湖大學姜漢卿教授團隊:全新電磁彈性體驅動機制讓微型機器人能爬會跳,低功耗闖蕩復雜環境
發布日期:2025-08-19
▎打不死的小強為何打不死?
在自然界中,昆蟲等小型生物之所以能輕盈穿梭、矯健爬行,靠的正是肌肉的高效率收縮機制,它們小小的肌肉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自然界是科技創新的寶庫。近日,西湖大學姜漢卿教授團隊受昆蟲肌肉收縮機制啟發,成功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柔性驅動機制。這種“仿生肌肉”讓硬幣大小的微型機器人也能自主爬行、游泳、跳躍,甚至在野外復雜環境中自如穿梭,為搜救、勘探和醫療等領域帶來了新的可能。
相關成果以“Muscle-Inspired Elasto-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 in Autonomous Insect Robots”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傳統電機太“笨重”,微型機器人呼喚新機制
動物肌肉作為強有力的驅動器,通過肌纖維的收縮與放松產生必要的輸出力和形變,并配合精巧的連接結構,實現了多樣而高效的運動模式。然而,當前傳統自主機器人受限于剛性電機或“人工肌肉”技術,要么因結構復雜無法微型化,要么依賴高壓電、強磁場等特殊環境,難以走向戶外。
面對這一挑戰,姜漢卿教授團隊向“小強”取經,利用彈性力和靜磁吸力的平衡來實現機器人類似肌肉收縮的運動,巧妙地設計了一種適用于昆蟲尺度軟體機器人的電磁彈性體驅動(Elasto-Electromagnetic mechanism,簡稱EEM)機制。
EEM具有“雙穩態”特性——只需很少的能量就能在“開”或“關”的狀態下穩定保持,無需持續“發力”。同時,有效突破了柔性與微型系統中傳統驅動方式的性能瓶頸,在高輸出力、大形變與低電壓驅動之間實現了有機統一,也讓昆蟲尺度的軟體機器人能夠在復雜戶外環境中實現完全自主運動。